围绕秦淮数据展开的“算力争夺战”终于揭晓结果——贝恩资本得手,招商资本出局。
近日,秦淮数据正式与贝恩资本及其全资子公司签署了私有化合并协议。贝恩资本将以每普通股4.30美元,每ADS股8.60美元的价格,收购秦淮数据所有已发行的股份。根据此次披露的私有化价格,秦淮数据的估值约为31.6亿美元。
值得关注的是,招商资本在约一个月之前曾给出34亿美元的更高报价,但最终依然没有获得秦淮数据的青睐。
(相关资料图)
不过,在巨头入局争夺的情况下,贝恩资本私有化秦淮数据也付出了更高的代价——比6月时给出的初步购买价格提高了7.5%,即每ADS股0.60美元。
秦淮数据公告称,合并预计在2023年四季度或2024年一季度完成,合并完成后,秦淮数据将成为一家私人控股公司,其美国存托凭证将不再上市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。
出价高者反未得手
8月12日,贝恩资本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文,宣布与秦淮数据达成私有化的最终协议,以每普通股4.30美元,每ADS股8.60美元的价格,收购秦淮数据所有已发行的股份。
曾经想要拿下秦淮数据的并非只有贝恩资本。
自2022年以来,秦淮数据就已传出多次并购传闻。早在2022年4月,就有报道称,国内IDC龙头企业万国数据正在考虑与秦淮数据合并。此外,私募股权公司殷拓支持的EdgeConneX也有可能成为潜在买家。不过,当时上述传闻均未得到相关证实。
真正的争夺战开始于两个月前。
2023年6月6日,贝恩股东率先出手,向秦淮数据发出初步非约束性私有化提议。该提议以每股A类或B类普通股4.0美元现金,或每ADS股8.0美元现金,收购贝恩股东尚未拥有的秦淮数据所有流通普通股。
而贝恩资本提出私有化要约收购后的首个交易日,秦淮数据股价收盘报6.94美元/股,上涨10.51%,盘中曾最高冲至7.3美元/股,但未触及8美元的收购价。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7月10日,招商资本突然出手,宣布已于6月向秦淮数据提出非约束性初步要约。招商资本当时给出的报价是每股A类或B类普通股4.60美元现金,或每ADS股9.20美元现金,拟议交易现金价值约为34亿美元,较贝恩股东提出的收购价格高出15%的溢价。随后在7月11日,秦淮数据股价收盘报8.24美元/股,已超过贝恩资本提出的要约收购价。
面对招商资本的更高报价,贝恩资本迅速做出反应。7月12日,贝恩资本在发给秦淮数据的信函中表示,贝恩股东合计拥有87.39%的总投票权,公司不打算将其实际拥有的公司股份出售给任何第三方,也不打算进行任何替代交易。
信函发出后仅仅一个月,贝恩资本最终以每ADS股8.60美元的价格达成私有化的最终协议,结束这场“争夺战”。
最终,贝恩资本最终报价比此前给的价格高出了0.6美元/ADS,但仍比招商资本的首轮报价低了0.6美元/ADS。
秦淮数据公告亦显示,此次收购价格比贝恩股东于6月6日提交的初步非约束性建议书中预期的收购价格增加了7.5%;较贝恩资本6月6日首次提出收购意向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溢价42.6%,并较首次提出收购意向前最后30个交易日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溢价48.7%。
秦淮数据年报显示,截至2023年3月31日,贝恩资本通过包括贝恩股东在内的数家实体,合计持股44.6%,这也意味着,收购剩余的55.4%股份,贝恩资本需要付出约17.5亿美元。
收入依赖字节跳动
IDC(Internet Data Center),即互联网数据中心,是数据中心的其中一种类型。数据中心作为算力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促进5G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发展的数据中枢和算力载体,对于数字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助推作用。
作为继万国数据、世纪互联之后,第三家赴美上市的国内超级IDC厂商,秦淮数据成立于2015年8月,是中立第三方超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解决方案运营商,在中国、印度和东南亚市场建造新一代超大规模数据中心。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报告,在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商总体规模指数排名中,秦淮数据集团位居第5名。
2019年1月,网宿科技以10亿元的价格将秦淮数据出售给贝恩资本;4个月后,秦淮数据获贝恩资本5.7亿美元战略融资,创下彼时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历史上单笔最大融资额。
2019年7月,贝恩资本又将秦淮数据与旗下的大规模定制化数据中心运营公司Bridge Data Centres合并,后者在马来西亚和印度拥有可快速部署的数据中心集群。新公司继续以秦淮数据为名称,“秦淮数据”和“Bridge”两个子品牌独立运营。
2022年,在“东数西算”的背景下,秦淮数据全年实现营收45.52亿元,同比增长59.58%;净利润6.516亿元,同比增长106%。今年一季度,秦淮数据营业收入为14.44亿元,同比增长56.8%,净利润为2.53亿元,同比增长167.5%。
值得注意的是,秦淮数据发展至今,字节跳动在其中的贡献不少。财报数据显示,2021年和2022年,字节跳动在其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83.2%和86.3%。
本文源自:国际金融报
标签: